短混響音樂錄音室
發(fā)布時間:2007/8/15 0:00:00 訪問次數:712
這種錄音室又稱寂靜型錄音室,也稱強吸聲錄音室。它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適應音樂錄音(尤其是輕音樂等的錄音)采用從主——輔傳聲器技術到多傳聲器技術的拾音方式的變化,另一方面則由于近代錄音設備,尤其是音質處理設備的多樣化使音色的創(chuàng)造成為可能。換句話說,強吸聲音樂錄音室是為了適應多傳聲器多聲軌錄音新工藝的特殊要求而建造的。如前所述,錄音藝術創(chuàng)作中追求的音色及聲音效果有兩種可供選擇的基本方法:一是直接通過對拾取的聲信號特點的控制達到基本要求,音質處理手段僅僅是這種控制的必要補充。傳統(tǒng)的錄音工藝大多屬于這一種;另一種錄音工藝則相反,它要求傳聲器拾取的僅僅是聲源信號的本身,并僅僅作為聲音的素材使用,全部音色及聲音效果幾乎都依*后期加工制作完成,其中包括立體聲的聲像定位。錄音工藝的這種變化必然對錄音環(huán)境聲學提出新的要求。
多傳聲器多聲軌錄音工藝首先對通道和聲跡之間的隔離度都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如果根據美國廣播工作者協會(NAB)有關磁帶錄音或放聲(開盤式)的標準,對于串音“規(guī)定二磁跡或四磁跡單聲道系統(tǒng)和四磁跡立體聲系統(tǒng)相鄰磁跡的信噪比在200赫至10千赫頻率范圍內不應小于60分貝!倍疟(Dolby)立體聲系統(tǒng)的相應要求還要嚴格。因此,近距離拾音技術可能達到的聲道間的隔離度(一般小于15分貝)難以滿足后期處理的要求。為了增加聲隔離度,七十年代以來,在原來利用隔聲屏風和活動小室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在強吸聲的主錄音室周圍建有固定隔聲小室的強吸聲音樂錄音室。
所謂“強吸聲”,就是混響時間很短的意思。例如,一間體積2000立方米左右的錄音室,混響時間一般僅0.6秒左右,甚至更短。這一混響時間值幾乎不到自然混響錄音室最佳混響時間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擴散聲場的條件根本無法滿足,實際上混響時間的概念已失去原來的意義,室內的聲吸收成了反映間聲學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主張與其用混響時間表示室內的聲學條件,不如以室內的平均吸聲系數表征更為直接。在這一例子中,若取房間的體型為矩形,并采用長、寬、高的最佳比例(1.9:1.4:1),其平均吸聲系數則大于0.5。事實上,大多數強吸聲錄音室的平均吸聲系數都在0。45以上。圖7就是這種音樂錄音室的一個實例。該錄音室的各區(qū)域混響時間都在0.3秒左右,主錄音室與各固定小室以及小室與小室之間都有良好的隔聲與隔振處理措施,以便獲得更好的聲隔離效果。為了演奏的需要,它們均設有觀察窗,用于觀察樂隊的指揮,以求得整個樂隊演奏時的同步。各小室的內表面聲學處理各不相同,以滿足不同樂器的某些音質要求。由于它們的混響時間都很短,這里所說的音質要求主要系指前次反射聲可能產生的音質效果而言的。當然,各聲部或各樂器組及其綜合效果,則主要通過后期加工制作而成。
實測值
事實上,在強吸聲音樂錄音室中采用多傳聲器拾音時,即使是近距離拾音(這是必要的拾音技術),聲道間的隔離度也難以滿足多聲軌后期制作的要求。除嚴格要求后期處理外,通常的做法是將各傳聲器拾取的信號在調音臺上一次合成。在這種情況下,聲道間有少量串音影響不大,有人甚至認為是有利的。
這種錄音室又稱寂靜型錄音室,也稱強吸聲錄音室。它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適應音樂錄音(尤其是輕音樂等的錄音)采用從主——輔傳聲器技術到多傳聲器技術的拾音方式的變化,另一方面則由于近代錄音設備,尤其是音質處理設備的多樣化使音色的創(chuàng)造成為可能。換句話說,強吸聲音樂錄音室是為了適應多傳聲器多聲軌錄音新工藝的特殊要求而建造的。如前所述,錄音藝術創(chuàng)作中追求的音色及聲音效果有兩種可供選擇的基本方法:一是直接通過對拾取的聲信號特點的控制達到基本要求,音質處理手段僅僅是這種控制的必要補充。傳統(tǒng)的錄音工藝大多屬于這一種;另一種錄音工藝則相反,它要求傳聲器拾取的僅僅是聲源信號的本身,并僅僅作為聲音的素材使用,全部音色及聲音效果幾乎都依*后期加工制作完成,其中包括立體聲的聲像定位。錄音工藝的這種變化必然對錄音環(huán)境聲學提出新的要求。
多傳聲器多聲軌錄音工藝首先對通道和聲跡之間的隔離度都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如果根據美國廣播工作者協會(NAB)有關磁帶錄音或放聲(開盤式)的標準,對于串音“規(guī)定二磁跡或四磁跡單聲道系統(tǒng)和四磁跡立體聲系統(tǒng)相鄰磁跡的信噪比在200赫至10千赫頻率范圍內不應小于60分貝!倍疟(Dolby)立體聲系統(tǒng)的相應要求還要嚴格。因此,近距離拾音技術可能達到的聲道間的隔離度(一般小于15分貝)難以滿足后期處理的要求。為了增加聲隔離度,七十年代以來,在原來利用隔聲屏風和活動小室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在強吸聲的主錄音室周圍建有固定隔聲小室的強吸聲音樂錄音室。
所謂“強吸聲”,就是混響時間很短的意思。例如,一間體積2000立方米左右的錄音室,混響時間一般僅0.6秒左右,甚至更短。這一混響時間值幾乎不到自然混響錄音室最佳混響時間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擴散聲場的條件根本無法滿足,實際上混響時間的概念已失去原來的意義,室內的聲吸收成了反映間聲學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主張與其用混響時間表示室內的聲學條件,不如以室內的平均吸聲系數表征更為直接。在這一例子中,若取房間的體型為矩形,并采用長、寬、高的最佳比例(1.9:1.4:1),其平均吸聲系數則大于0.5。事實上,大多數強吸聲錄音室的平均吸聲系數都在0。45以上。圖7就是這種音樂錄音室的一個實例。該錄音室的各區(qū)域混響時間都在0.3秒左右,主錄音室與各固定小室以及小室與小室之間都有良好的隔聲與隔振處理措施,以便獲得更好的聲隔離效果。為了演奏的需要,它們均設有觀察窗,用于觀察樂隊的指揮,以求得整個樂隊演奏時的同步。各小室的內表面聲學處理各不相同,以滿足不同樂器的某些音質要求。由于它們的混響時間都很短,這里所說的音質要求主要系指前次反射聲可能產生的音質效果而言的。當然,各聲部或各樂器組及其綜合效果,則主要通過后期加工制作而成。
實測值
事實上,在強吸聲音樂錄音室中采用多傳聲器拾音時,即使是近距離拾音(這是必要的拾音技術),聲道間的隔離度也難以滿足多聲軌后期制作的要求。除嚴格要求后期處理外,通常的做法是將各傳聲器拾取的信號在調音臺上一次合成。在這種情況下,聲道間有少量串音影響不大,有人甚至認為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