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編語法AT&T與匯編語法Intel的比較
發(fā)布時間:2008/9/12 0:00:00 訪問次數(shù):686
gcc采用的是at&t的匯編格式,ms采用intel的匯編格式.
一 基本語法
語法上主要有以下幾個不同.
1、寄存器命名原則
at&t: %eax
intel: eax
2、源/目的操作數(shù)順序
at&t: movl %eax,%ebx
intel: mov ebx,eax
3、常數(shù)/立即數(shù)的格式
at&t: movl $_value,%ebx
intel: mov eax,_value
把_value的地址放入eax寄存器
at&t: movl $0xd00d,%ebx
intel: mov ebx,0xd00d
4、操作數(shù)長度標識
at&t: movw %ax,%bx
intel: mov bx,ax
5、尋址方式
at&t: immed32(basepointer,indexpointer,indexscale)
intel: [basepointer + indexpointer*indexscale + imm32)
linux工作于保護模式下,用的是32位線性地址,所以在計算地址時不用考慮segmentffset的問題.上式中的地址應(yīng)為:
imm32 + basepointer + indexpointer*indexscale
下面是一些例子:
1、直接尋址
at&t: _booga ; _booga是一個全局的c變量
注意加上$是表示地址引用,不加是表示值引用.
注:對于局部變量,可以通過堆棧指針引用.
intel: [_booga]
2、寄存器間接尋址
at&t: (%eax)
intel: [eax]
3、變址尋址
at&t: _variable(%eax)
intel: [eax + _variable]
at&t: _array(,%eax,4)
intel: [eax*4 + _array]
at&t: _array(%ebx,%eax,8)
intel: [ebx + eax*8 + _array]
二 基本的行內(nèi)匯編
基本的行內(nèi)匯編很簡單,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格式
asm("statements");
例如:
asm("nop");
asm("cli");
asm 和 __asm__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有多行匯編,則每一行都要加上 "\n\t"
例如:
asm( "pushl %eax\n\t"
"movl $0,%eax\n\t"
"popl %eax");
實際上gcc在處理匯編時,是要把asm(...)的內(nèi)容"打印"到匯編文件中,所以格式控制字符是必要的.
再例如:
asm("movl %eax,%ebx");
asm("xorl %ebx,%edx");
asm("movl $0,_booga);
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我們在行內(nèi)匯編中改變了edx和ebx的值,但是由于gcc的特殊的處理方法,即先形成匯編文件,再交給gas去匯編,所以gas并不知道我們已經(jīng)改變了edx和ebx的值,如果程序的上下文需要edx或ebx作暫存,這樣就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對于變量_booga也存在一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用到擴展的行內(nèi)匯編語法.
三 擴展的行內(nèi)匯編
擴展的行內(nèi)匯編類似于watcom.
基本的格式是:
asm ( "statements" : output_regs : input_regs : clobbered_regs);
clobbered_regs指的是被改變的寄存器.
下面是一個例子(為方便起見,我使用全局變量):
int count=1;
int value=1;
int buf[10];
void main()
{
asm(
"cld \n\t"
"rep \n\t"
"stosl":: "c" (count), "a" (value) , "d" (buf[0]): "%ecx","%edi" );
}
得到的主要匯編代碼為:
movl count,%ecx
movl value,%eax
movl buf,%edi
#app
cld
rep
stosl
#no_app
cld,rep,stos就不用多解釋了.這幾條語句的功能是向buf中寫上count個value值.冒號后的語句指明輸入,輸出和被改變的寄存器.通過冒號以后的語句,編譯器就知道你的指令需要和改變哪些寄存器,從而可以優(yōu)化寄存器的分配.其中符號"c"(count)指示要把count的值放入ecx寄存器
類似的還有:
a eax
b ebx
c ecx
d edx
s esi
d edi
i 常數(shù)值,(0 - 31)
q,r 動態(tài)分配的寄存器
g eax,ebx,ecx,edx或內(nèi)存變量
a 把eax和edx合成一個64位的寄存器(use long longs)
我們也可以讓gcc自己選擇合適的寄存器.如下面的例子:
asm("leal (%1,%1,4),%0"
: "=r" (x)
: "0" (x) );
這段代碼實現(xiàn)5*x的快速乘法.
gcc采用的是at&t的匯編格式,ms采用intel的匯編格式.
一 基本語法
語法上主要有以下幾個不同.
1、寄存器命名原則
at&t: %eax
intel: eax
2、源/目的操作數(shù)順序
at&t: movl %eax,%ebx
intel: mov ebx,eax
3、常數(shù)/立即數(shù)的格式
at&t: movl $_value,%ebx
intel: mov eax,_value
把_value的地址放入eax寄存器
at&t: movl $0xd00d,%ebx
intel: mov ebx,0xd00d
4、操作數(shù)長度標識
at&t: movw %ax,%bx
intel: mov bx,ax
5、尋址方式
at&t: immed32(basepointer,indexpointer,indexscale)
intel: [basepointer + indexpointer*indexscale + imm32)
linux工作于保護模式下,用的是32位線性地址,所以在計算地址時不用考慮segmentffset的問題.上式中的地址應(yīng)為:
imm32 + basepointer + indexpointer*indexscale
下面是一些例子:
1、直接尋址
at&t: _booga ; _booga是一個全局的c變量
注意加上$是表示地址引用,不加是表示值引用.
注:對于局部變量,可以通過堆棧指針引用.
intel: [_booga]
2、寄存器間接尋址
at&t: (%eax)
intel: [eax]
3、變址尋址
at&t: _variable(%eax)
intel: [eax + _variable]
at&t: _array(,%eax,4)
intel: [eax*4 + _array]
at&t: _array(%ebx,%eax,8)
intel: [ebx + eax*8 + _array]
二 基本的行內(nèi)匯編
基本的行內(nèi)匯編很簡單,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格式
asm("statements");
例如:
asm("nop");
asm("cli");
asm 和 __asm__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有多行匯編,則每一行都要加上 "\n\t"
例如:
asm( "pushl %eax\n\t"
"movl $0,%eax\n\t"
"popl %eax");
實際上gcc在處理匯編時,是要把asm(...)的內(nèi)容"打印"到匯編文件中,所以格式控制字符是必要的.
再例如:
asm("movl %eax,%ebx");
asm("xorl %ebx,%edx");
asm("movl $0,_booga);
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我們在行內(nèi)匯編中改變了edx和ebx的值,但是由于gcc的特殊的處理方法,即先形成匯編文件,再交給gas去匯編,所以gas并不知道我們已經(jīng)改變了edx和ebx的值,如果程序的上下文需要edx或ebx作暫存,這樣就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對于變量_booga也存在一樣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用到擴展的行內(nèi)匯編語法.
三 擴展的行內(nèi)匯編
擴展的行內(nèi)匯編類似于watcom.
基本的格式是:
asm ( "statements" : output_regs : input_regs : clobbered_regs);
clobbered_regs指的是被改變的寄存器.
下面是一個例子(為方便起見,我使用全局變量):
int count=1;
int value=1;
int buf[10];
void main()
{
asm(
"cld \n\t"
"rep \n\t"
"stosl":: "c" (count), "a" (value) , "d" (buf[0]): "%ecx","%edi" );
}
得到的主要匯編代碼為:
movl count,%ecx
movl value,%eax
movl buf,%edi
#app
cld
rep
stosl
#no_app
cld,rep,stos就不用多解釋了.這幾條語句的功能是向buf中寫上count個value值.冒號后的語句指明輸入,輸出和被改變的寄存器.通過冒號以后的語句,編譯器就知道你的指令需要和改變哪些寄存器,從而可以優(yōu)化寄存器的分配.其中符號"c"(count)指示要把count的值放入ecx寄存器
類似的還有:
a eax
b ebx
c ecx
d edx
s esi
d edi
i 常數(shù)值,(0 - 31)
q,r 動態(tài)分配的寄存器
g eax,ebx,ecx,edx或內(nèi)存變量
a 把eax和edx合成一個64位的寄存器(use long longs)
我們也可以讓gcc自己選擇合適的寄存器.如下面的例子:
asm("leal (%1,%1,4),%0"
: "=r" (x)
: "0" (x) );
這段代碼實現(xiàn)5*x的快速乘法.
熱門點擊
- 基于FPGA內(nèi)部的FIFO設(shè)計
- 可編程邏輯器件PLA乘積項陣列
- SmartXplorer技術(shù)
- XMD軟件的調(diào)試設(shè)計
- 什么是C語言中的寬字符與多字節(jié)字符
- EDK簡介
- 全局時鐘緩沖器(BUFG)和第2全局時鐘資源
- 使用FPGA底層編輯器一
- ISE 10.1提供其他Tcl命令
- EDK工具自定義IP核
推薦技術(shù)資料
- 聲道前級設(shè)計特點
- 與通常的Hi-Fi前級不同,EP9307-CRZ這臺分... [詳細]
- 電源管理 IC (PMIC)&
- I2C 接口和 PmBUS 以及 OTP/M
- MOSFET 和柵極驅(qū)動器單
- 數(shù)字恒定導通時間控制模式(CO
- Power Management Buck/
- 反激變換器傳導和輻射電磁干擾分析和抑制技術(shù)
- 多媒體協(xié)處理器SM501在嵌入式系統(tǒng)中的應(yīng)用
- 基于IEEE802.11b的EPA溫度變送器
- QUICCEngine新引擎推動IP網(wǎng)絡(luò)革新
- SoC面世八年后的產(chǎn)業(yè)機遇
- MPC8xx系列處理器的嵌入式系統(tǒng)電源設(shè)計
- dsPIC及其在交流變頻調(diào)速中的應(yīng)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