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源層和接地層電容
發(fā)布時間:2008/10/11 0:00:00 訪問次數(shù):978
多層pcb通常包括一對或多對電壓和接地層。電源層的功能等同于一個低電感的電容器,能夠約束在元件和信道上產(chǎn)生的rf電容。機殼一般會有多個接地點連接到接地層,有助于減小板子的機殼和板間、板中的電壓梯度。電壓梯度是共模射頻場的主要來源,也是機殼到地的射頻電源的來源。
和電容一樣,電源和接地層也有非常小的等效引線長度電感,但沒有esr。不過在多數(shù)層板中,兩個部件間的最大板間電感遠遠小于1nh。
板間電容的理論計算公式為
其中,ε0=8.85pf/m為自由空間介電常數(shù);εr為充滿電源平面和地平面之間介質(zhì)的相對介電常數(shù);a為電源平面和地平面重疊部分的面積;d為電源平面和地平面之間的距離。
實際的電容值通常小于這個計算值。一般地,網(wǎng)絡分析、數(shù)學計算或模擬實驗將給出電源層的實際電感值,還可以定出全部電路層的阻抗值及潛在自諧振頻率。
因為在多層pcb中通常是用分立的去耦電容,所以必須考慮慢邊緣速率在低頻時電容器的值,通常這個頻率范圍小于25 mhz。
在圖所示中,“裸板”的阻抗非常接近理想去耦電容器的阻抗,理想去耦電容器為只有純電容,沒有附加電感和電阻的電容器。理想阻抗的計算式為
串聯(lián)諧振頻率夭計算式如下并聯(lián)諧振頻率幾計算式如下
其中,n等于分立電容器數(shù)目;gd是分立電容器電容;氣是電源層的接地層結構的電容值。
當頻率高于fa,附加的n個分立去耦電容不能帶來附加的好處,這是因為裸板的阻抗遠遠小于有獨立電容器負載時的阻抗。當接近負載板極點頻率(并聯(lián)共振)時,負載板阻抗的值異常高,負載板的去耦性能比無負載(沒有附加分立去耦電容器)時差很多。分析結果清楚地表明,減小去耦電容器連線的串聯(lián)電感是獲得在寬頻范圍內(nèi)理想性能的關鍵。
圖 具有分立電容的電源和接地層的去耦效果
在式(5-4)、式(5-5)和式(5-6)中,并聯(lián)諧振對應于極點,串聯(lián)諧振對應于零點。當提供多個電容器時,極點和零點將交替出現(xiàn)。因此,在每一對串聯(lián)諧振頻率之間都有一個并聯(lián)諧振。兩個串聯(lián)諧振間總存在一個并聯(lián)諧振點。
歡迎轉載,信息來源維庫電子市場網(wǎng)(www.dzsc.com)
多層pcb通常包括一對或多對電壓和接地層。電源層的功能等同于一個低電感的電容器,能夠約束在元件和信道上產(chǎn)生的rf電容。機殼一般會有多個接地點連接到接地層,有助于減小板子的機殼和板間、板中的電壓梯度。電壓梯度是共模射頻場的主要來源,也是機殼到地的射頻電源的來源。
和電容一樣,電源和接地層也有非常小的等效引線長度電感,但沒有esr。不過在多數(shù)層板中,兩個部件間的最大板間電感遠遠小于1nh。
板間電容的理論計算公式為
其中,ε0=8.85pf/m為自由空間介電常數(shù);εr為充滿電源平面和地平面之間介質(zhì)的相對介電常數(shù);a為電源平面和地平面重疊部分的面積;d為電源平面和地平面之間的距離。
實際的電容值通常小于這個計算值。一般地,網(wǎng)絡分析、數(shù)學計算或模擬實驗將給出電源層的實際電感值,還可以定出全部電路層的阻抗值及潛在自諧振頻率。
因為在多層pcb中通常是用分立的去耦電容,所以必須考慮慢邊緣速率在低頻時電容器的值,通常這個頻率范圍小于25 mhz。
在圖所示中,“裸板”的阻抗非常接近理想去耦電容器的阻抗,理想去耦電容器為只有純電容,沒有附加電感和電阻的電容器。理想阻抗的計算式為
串聯(lián)諧振頻率夭計算式如下并聯(lián)諧振頻率幾計算式如下
其中,n等于分立電容器數(shù)目;gd是分立電容器電容;氣是電源層的接地層結構的電容值。
當頻率高于fa,附加的n個分立去耦電容不能帶來附加的好處,這是因為裸板的阻抗遠遠小于有獨立電容器負載時的阻抗。當接近負載板極點頻率(并聯(lián)共振)時,負載板阻抗的值異常高,負載板的去耦性能比無負載(沒有附加分立去耦電容器)時差很多。分析結果清楚地表明,減小去耦電容器連線的串聯(lián)電感是獲得在寬頻范圍內(nèi)理想性能的關鍵。
圖 具有分立電容的電源和接地層的去耦效果
在式(5-4)、式(5-5)和式(5-6)中,并聯(lián)諧振對應于極點,串聯(lián)諧振對應于零點。當提供多個電容器時,極點和零點將交替出現(xiàn)。因此,在每一對串聯(lián)諧振頻率之間都有一個并聯(lián)諧振。兩個串聯(lián)諧振間總存在一個并聯(lián)諧振點。
歡迎轉載,信息來源維庫電子市場網(wǎng)(www.dzsc.com)
上一篇:去耦電容的選擇舉例
上一篇:EDA技術綜合應用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