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網主干網上的路由表中的項目數(shù)急劇增長
發(fā)布時間:2014/9/12 18:43:14 訪問次數(shù):1024
劃分子網在一定程度上緩觶了因特網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然而在1992年因特網仍然面臨三個必須盡早解決的問題,這就是:
(1)B類地址在1992年已分配了近一半,L4949D眼看很快就將全部分配完畢!
(2)因特網主干網上的路由表中的項目數(shù)急劇增長(從幾千個增長到幾萬個)。
(3)整個IPv4的地址空間最終將全部耗盡。在2011年2月3日,IANA宣布IPv4地址已經耗盡了。
當時預計前兩個問題將在1994年變得非常嚴重。因此IETF很快地就研究出采用無分類編址的方法來解決前兩個問題。IETF認為上面的第三個問題屬于更加長遠的問題,因此專門成立IPv6工作組負責研究解決新版本IP協(xié)議的問題。
其實早在1987年,RFC 1009就指明了在一個劃分子網的網絡中可同時使用幾個不同的子網掩碼。使用變長子網掩碼VLSM (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可進一步提高lP地址資源的利用率。在VLSM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研究出無分類編址方法,它的正式名字是無分類
域間路由選擇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CIDR的讀音是“sider”)。在1993年形成了CIDR的RFC文檔:RFC 1517~1519祁RFC 1520。較新的CIDR文檔是2006年發(fā)表的RFC 4632,已把老的文檔RFC 1519列為陳舊的。
CIDR消除了傳統(tǒng)的A類、B類和C類地址以及劃分子網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IPv4的地址空間,并且可以在新的IPv6使用之前容許因特網的規(guī)模繼續(xù)增長。CIDR把32位的lP地址劃分為兩個部分。前面的部分是“網絡前綴”(network-prefix)(或簡稱為“前綴”),用來指明網絡,后面的部分則用來指明主機。因此CIDR使IP地址從三級編址(使用子網掩碼)又回到了兩級編址,但這已是無分類的兩級編址。
劃分子網在一定程度上緩觶了因特網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然而在1992年因特網仍然面臨三個必須盡早解決的問題,這就是:
(1)B類地址在1992年已分配了近一半,L4949D眼看很快就將全部分配完畢!
(2)因特網主干網上的路由表中的項目數(shù)急劇增長(從幾千個增長到幾萬個)。
(3)整個IPv4的地址空間最終將全部耗盡。在2011年2月3日,IANA宣布IPv4地址已經耗盡了。
當時預計前兩個問題將在1994年變得非常嚴重。因此IETF很快地就研究出采用無分類編址的方法來解決前兩個問題。IETF認為上面的第三個問題屬于更加長遠的問題,因此專門成立IPv6工作組負責研究解決新版本IP協(xié)議的問題。
其實早在1987年,RFC 1009就指明了在一個劃分子網的網絡中可同時使用幾個不同的子網掩碼。使用變長子網掩碼VLSM (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可進一步提高lP地址資源的利用率。在VLSM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研究出無分類編址方法,它的正式名字是無分類
域間路由選擇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CIDR的讀音是“sider”)。在1993年形成了CIDR的RFC文檔:RFC 1517~1519祁RFC 1520。較新的CIDR文檔是2006年發(fā)表的RFC 4632,已把老的文檔RFC 1519列為陳舊的。
CIDR消除了傳統(tǒng)的A類、B類和C類地址以及劃分子網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IPv4的地址空間,并且可以在新的IPv6使用之前容許因特網的規(guī)模繼續(xù)增長。CIDR把32位的lP地址劃分為兩個部分。前面的部分是“網絡前綴”(network-prefix)(或簡稱為“前綴”),用來指明網絡,后面的部分則用來指明主機。因此CIDR使IP地址從三級編址(使用子網掩碼)又回到了兩級編址,但這已是無分類的兩級編址。
熱門點擊
- 統(tǒng)計時分復用的工作原理
- 時延帶寬積
- 用掃頻法測幅頻特性
- 電信領域使用的電磁波的頻譜
- 透明傳輸
- TCP最初只規(guī)定了一種選項
- 新增加的網絡是不可能連接到因特網上工作的
- 因特網主干網上的路由表中的項目數(shù)急劇增長
- 使用子網時分組的轉發(fā)
推薦技術資料
-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開
- 傳媒博物館開館儀式隆童舉行。教育都i國家廣電總局等部門... [詳細]